小魔怪哥哥升小一已個多月了!日子過得真快,每天為著適應這個新生活而似「打仗」般。不過數一數手指,原來只過了個半月吧!
要適應的事多得很。首先當然是上學時間了,小魔怪哥哥要六時三十分起床,最遲七時十分要開始上學。在出門前的半小時內,對於我來說,是衝鋒陷陣的一刻。自己的梳洗,然後到弄早餐,趕小魔怪哥哥下床,還要清潔水壺、清潔小食盒子、放小食、量體溫等,一件接一件。
出門口之後亦要不時略為催促,試過五分鐘的步程竟然因為左看右看而超時一倍。在紅磡轉車又是分秒必爭,經常上車後不到半分鐘便即關門,遇著要到另一個月台轉車的時候,上落電梯也不敢怠慢。
路途中我們也要一起閱報,看火車上的新聞報導,為常識堂而準備。遇上默書當日,更要不斷測試他有否記牢。直到學校門口,大家才可以鬆一口氣。
回到公司,並不代表可以專心公司的事務上,因為老師的電郵多在早上發出,所以要密切注意內聯網。再加上要與其他家長互通消息,更要專設一個電郵地址來處理大量的電郵。事實上家長間的互助,的確在小一適應上幫了一大把。
學校會在最初的階段,每天將功課上載,讓家長可以知道小朋友抄手冊有沒有遺漏。每每在放學時間之後,又要努力登入內聯網,看看上載了沒有。又要看看當天的功課量及難度,以便計算當晚可用的時間。遇上特別的功課或事情,當然又要請教有兄長在校就讀的家長,甚至要經電郵向老師查詢。
放工回家,可以說是每天的決戰時刻了。為了要爭取時間,盡量在一邊吃晚飯時一邊檢查功課。小魔怪哥哥的字,不少乃似外星文,於是要花上不少的時間來擦掉再寫。幸好他吃得快,可以有多點時間改正。
功課完成後,除了要練習鋼琴及新加的樂器外,還有網上學習。雖然這些都很有趣,但要擺上的時間也不少呢。然後還要洗澡呀!
因為分秒必爭,每晚就是這樣不停地在指揮小魔怪哥哥,例如練琴15分鐘,然後練習其他樂器15分鐘。在我洗澡時,他就要完成哪一部份的網上學習等,他就在我的命令下團團轉了!
當時鐘搭正九時半,又是上床睡覺的時候了!如果不能準時上床,次日就總要很辛苦地,才能從床上爬起來。
小一家長的生活就是這樣嗎?不過聽說,不少小一學生家長是要做功課直到晚上十一時多十二時呢,簡直可怕!
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
小一選校(十三)— 名校(下)
有人提出大池塘及小池塘的觀念,如果在大池塘裏,只能做個平平無奇的魚,倒不如去小池塘做一條出色的魚。在自信心增加之下,其他事情都會辦得好。個人認為這個對於某些人來說,的確是事實。但這個有自信的人,卻一定要繼續自我增值,否則他一直只停留在小池塘內,享受著僅僅比人好一點的成功感,直到他日面對與其他學校的競爭時,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,那時的打擊可能更大。反觀在大池塘內的魚,可能平平凡凡地混幾年,但到了與外人競爭時,就會找到自信心了。
但經歷多了之後,更深的體會,是因材施教,是家長要因材施教。小魔怪哥哥跟小魔怪妹妹就是兩個很不同的人,最初自然用了衡量小魔怪哥哥的標準來量度小魔怪妹妹,覺得小魔怪妹妹很不濟,完全沒有像當年小魔怪哥哥般,給我們感受到不斷的驚喜。經常想像著小魔怪妹妹他日會讀書馬虎,不成大器。終於在一個朋友的提醒下,發現妹妹的強項,的確與哥哥的差別很大。她很能幹,做事有條理,但似乎沒有哥哥的思維。明顯地她要讀一間與哥哥不同類型的學校,(當然哥哥的學校亦沒有可能取錄她啦!)可惜暫時還未知道那間會適合她。
換言之,不同性格、能力的小朋友,去到名校,亦會有不同的結果。在名校中有人會遇強越強;但有人會自信盡失,然後永不翻身;亦有人會自信盡失,但仍有翻身之日。相反地在不知名的學校中,有人會信心大增之後繼續增值;也有人會因成績總算優越於人而得過且過。
父母最清楚子女的能力及性格,找到合適的學校,也要繼續在心理上教導小朋友。除了不因為入了名校而驕傲,又或因為入不到名校而沮喪之外,更加要恰當地教他走下一步,因為學校的程度與外面程度相比如何,其實父母那很清楚。如果讓自己及小朋友一直有足夠的心理準備,去接受小朋友的真正能力,明白小朋友的強弱項,一定會比只停留在比較的層面上好得多。
但經歷多了之後,更深的體會,是因材施教,是家長要因材施教。小魔怪哥哥跟小魔怪妹妹就是兩個很不同的人,最初自然用了衡量小魔怪哥哥的標準來量度小魔怪妹妹,覺得小魔怪妹妹很不濟,完全沒有像當年小魔怪哥哥般,給我們感受到不斷的驚喜。經常想像著小魔怪妹妹他日會讀書馬虎,不成大器。終於在一個朋友的提醒下,發現妹妹的強項,的確與哥哥的差別很大。她很能幹,做事有條理,但似乎沒有哥哥的思維。明顯地她要讀一間與哥哥不同類型的學校,(當然哥哥的學校亦沒有可能取錄她啦!)可惜暫時還未知道那間會適合她。
換言之,不同性格、能力的小朋友,去到名校,亦會有不同的結果。在名校中有人會遇強越強;但有人會自信盡失,然後永不翻身;亦有人會自信盡失,但仍有翻身之日。相反地在不知名的學校中,有人會信心大增之後繼續增值;也有人會因成績總算優越於人而得過且過。
父母最清楚子女的能力及性格,找到合適的學校,也要繼續在心理上教導小朋友。除了不因為入了名校而驕傲,又或因為入不到名校而沮喪之外,更加要恰當地教他走下一步,因為學校的程度與外面程度相比如何,其實父母那很清楚。如果讓自己及小朋友一直有足夠的心理準備,去接受小朋友的真正能力,明白小朋友的強弱項,一定會比只停留在比較的層面上好得多。
小一選校(十二)— 名校(上)
名校,即是知名度高的學校,當然我們一般會認為是口碑好的,然而口碑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?
曾跟人談起某校,對方總是一個字:好。然而是怎樣好,她最多只會加上一句:人人都說好!又另一些人在判斷一間學校好壞的時候,總是著眼在程度的深淺上,即是程度高,比其他學校教得深的學校,就為之好學校。似乎這類學校就是名校了!
我首次接觸到名校,是在幼稚園畢業,要升小一時。還記得當年每個小朋友是要自己去心儀學校交表的,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派位機制。總之媽媽向她心儀的學校交表,很簡單地就有了個學位。然而身邊有很多家長不斷催促我的媽媽去報另一間小學,認為這間比較「好」,是英文小學,被取錄了就算「篩出來都抵!」,於是我就認識了第一間名校了。媽媽最後經不起催促,去該名校欲取報名表,但學校聲稱已經派畢,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回來對我說:「不用去那間學校啦!」
過了4年,班上來了一個名校生(也就是之前文章的「舊愛」),也不知道甚麼原因轉到我校,但知道他的英文比我們好。可惜在一年過去之後,他已經由最初的頭幾名,跌到十多名了。最後他亦沒有升到一間名校,然後就做著一個小白領至今。
直到升中時,媽媽把選擇中學的權交到我手上,姐姐就作為我的顧問,並沒有阻撓我任何的選擇。以當年的智慧與經歷,終於訂了兩個原則,一是不選穿長衫,二是不選有宗教,於是選校變得輕而易舉了。其實當年是完全沒有考慮到能力的,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間也是很多人的首選,幸好最後還是被取錄了,於是就不用穿長衫,也不用理會宗教。
在這間「名校」混了5年,沒有驚也沒有喜,每年也順利升級,但見到身邊不乏樣樣皆精的文武全材,的確沒有太大的自信心。直到會考,終於明白到原來爛船真的會有三斤釘,原來考得一團糟的會考,已經比很多人優勝。在出來工作之後,更加體會到多年的英語根基,原來已經凌駕了很多人。
曾經認為過,英文名校就是他日可以令一個人成功的踏腳石,的確在名校的環境下,自願或被迫,都會學得比其他人多。亦其實想到,如果一個學生有這個能力,那麼學多一點不是更好麼?事實上在名校的效應、教得深的情況下,名校的確聚集了一班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。
曾跟人談起某校,對方總是一個字:好。然而是怎樣好,她最多只會加上一句:人人都說好!又另一些人在判斷一間學校好壞的時候,總是著眼在程度的深淺上,即是程度高,比其他學校教得深的學校,就為之好學校。似乎這類學校就是名校了!
我首次接觸到名校,是在幼稚園畢業,要升小一時。還記得當年每個小朋友是要自己去心儀學校交表的,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派位機制。總之媽媽向她心儀的學校交表,很簡單地就有了個學位。然而身邊有很多家長不斷催促我的媽媽去報另一間小學,認為這間比較「好」,是英文小學,被取錄了就算「篩出來都抵!」,於是我就認識了第一間名校了。媽媽最後經不起催促,去該名校欲取報名表,但學校聲稱已經派畢,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回來對我說:「不用去那間學校啦!」
過了4年,班上來了一個名校生(也就是之前文章的「舊愛」),也不知道甚麼原因轉到我校,但知道他的英文比我們好。可惜在一年過去之後,他已經由最初的頭幾名,跌到十多名了。最後他亦沒有升到一間名校,然後就做著一個小白領至今。
直到升中時,媽媽把選擇中學的權交到我手上,姐姐就作為我的顧問,並沒有阻撓我任何的選擇。以當年的智慧與經歷,終於訂了兩個原則,一是不選穿長衫,二是不選有宗教,於是選校變得輕而易舉了。其實當年是完全沒有考慮到能力的,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間也是很多人的首選,幸好最後還是被取錄了,於是就不用穿長衫,也不用理會宗教。
在這間「名校」混了5年,沒有驚也沒有喜,每年也順利升級,但見到身邊不乏樣樣皆精的文武全材,的確沒有太大的自信心。直到會考,終於明白到原來爛船真的會有三斤釘,原來考得一團糟的會考,已經比很多人優勝。在出來工作之後,更加體會到多年的英語根基,原來已經凌駕了很多人。
曾經認為過,英文名校就是他日可以令一個人成功的踏腳石,的確在名校的環境下,自願或被迫,都會學得比其他人多。亦其實想到,如果一個學生有這個能力,那麼學多一點不是更好麼?事實上在名校的效應、教得深的情況下,名校的確聚集了一班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。
小一選校(十一)— 直資、私立學校與官津小學(下)
這段時間,為著朋友在研究更多某區官津校的情況,無意中發現該區的名校,對將入讀該校小一新生的要求。該校希望家長在新生九月入學前,教曉小朋友由1寫至100,而英文方面則要懂得寫由a至z。但另一朋友兒子所入讀的私立學校,在小一前則要小朋友學了小一上學期的課程。這個當然不是單一的例子了,直資及私立學校一般都一開始就用高半年級至一年級的書。出現這種差別,無疑是因為官津校收到的學生水準相異,無法一下子要求學生懂得很多。
當然,在不同區的官津校,的確又有著不同水準的名校。如果大家都是地區名校,則仍然要看看是那一區,才知道該校的真正水準。
事實上,官津校亦有傳統名校,如果像之前所說,因為派位機制,收到的學生水準都會參差,那麼又何以維持傳統名校的美譽呢?相信只要跟在這類名校的家長略談,自然可以知道答案。
每年這類名校每級都不乏退學之學生,當中原因自然不少是因為追不上進度了!老師們亦會讓家長知道實況,不時提醒家長正在發生的問題,又或設定期限,如果不能在某段時間內達到甚麼成績,恐怕問題會更大之類。聽說一般都不是硬要學生退學,但在這種提示下,家長的壓力自然不會少。若有追不上的學生退學,當然會取錄一些成績優異的插班生了。經過四、五年的緊迫課程,相信可以留下的也有一定水準了。
現在的官津校,的確也有不少聲稱採用新思維教學,不少打著活動教學的旗幟作招徠。至於該校是否真正是活動教學,則要深入探究才可得知了。最普遍的莫如「以分組形式的座位來進行傳統教學」。即是不會像以前的傳統教學般,全班單向黑板,而是分幾個人一組來坐,但卻仍是依書直說。如果去參觀該類學校,見到座位的編排而相信該校是活動教學的話,則明顯掉進了陷阱。
官津校的小班教學政策,又為官津校跟私立及直資學校拉近了距離。以前私立及直資學校最標榜的其中一樣,無疑是小班教學。當時以官津校的40人一班來算,私立及直資的30人一班,已經算是小班了。可是政府的新政策,卻希望官津校的目標人數為25人一班,那麼私立及直資就變得不再小班了。聽說有超級直資名校已經有計劃在未來將30人的班減到25人,將現有的五班小一改為六班小一。不過私立及直資追求再小班的同時,支出自然無可避免要家長分擔了,於是這類學校的學費將可能會進一步提高。
當然,在不同區的官津校,的確又有著不同水準的名校。如果大家都是地區名校,則仍然要看看是那一區,才知道該校的真正水準。
事實上,官津校亦有傳統名校,如果像之前所說,因為派位機制,收到的學生水準都會參差,那麼又何以維持傳統名校的美譽呢?相信只要跟在這類名校的家長略談,自然可以知道答案。
每年這類名校每級都不乏退學之學生,當中原因自然不少是因為追不上進度了!老師們亦會讓家長知道實況,不時提醒家長正在發生的問題,又或設定期限,如果不能在某段時間內達到甚麼成績,恐怕問題會更大之類。聽說一般都不是硬要學生退學,但在這種提示下,家長的壓力自然不會少。若有追不上的學生退學,當然會取錄一些成績優異的插班生了。經過四、五年的緊迫課程,相信可以留下的也有一定水準了。
現在的官津校,的確也有不少聲稱採用新思維教學,不少打著活動教學的旗幟作招徠。至於該校是否真正是活動教學,則要深入探究才可得知了。最普遍的莫如「以分組形式的座位來進行傳統教學」。即是不會像以前的傳統教學般,全班單向黑板,而是分幾個人一組來坐,但卻仍是依書直說。如果去參觀該類學校,見到座位的編排而相信該校是活動教學的話,則明顯掉進了陷阱。
官津校的小班教學政策,又為官津校跟私立及直資學校拉近了距離。以前私立及直資學校最標榜的其中一樣,無疑是小班教學。當時以官津校的40人一班來算,私立及直資的30人一班,已經算是小班了。可是政府的新政策,卻希望官津校的目標人數為25人一班,那麼私立及直資就變得不再小班了。聽說有超級直資名校已經有計劃在未來將30人的班減到25人,將現有的五班小一改為六班小一。不過私立及直資追求再小班的同時,支出自然無可避免要家長分擔了,於是這類學校的學費將可能會進一步提高。
小一選校(十)— 直資、私立學校與官津小學(上)
私立學校,曾幾何時是大家認為成績差、品行差的學生才入讀的學校。可是自從小一入學制度的改變、直資學校的出現,然後是家庭負擔能力的提升,直資學校及私立學校已經不再是無路可走者的棲身處,還可能是名校的代名詞。
直資及私立學校的出現,某程度上的確會造成精英學校或貴族學校。
事實上人始終是有分別的,再加上現行以年齡來計算入學的制度下,一個年初出生的小朋友,真的會跟同年年尾出生的小朋友完全沒有分別嗎?任何一個家長,從自己小朋友的成長中,都很清楚在一年內所有的進步是如何大。將一個年初出生的與一個年尾出生的兒童放在一起學習,自然會有差異。
又換一個方向來思考,社會的確需要精英,有這類學校來培訓精英,也是有必要的。
當然未能考入這類學校的,並非一定是成績不好,也可能是與學校的收生取向有關。而且家長亦會因為不同原因而未去申請這類學校的,當中亦有不少優良的學生。
事實上不同兒童的能力及性格亦有不同,學校將相近的兒童分別出來,然後因材施教,不是更有效率嗎?將不同能力的小朋友放在一起,然後因材施教,自己覺得只是在烏托邦才可以實行的。相信這個烏托邦是資源無限的,學與不學也沒有分別,而且最好還有個先決條件,就是在一生的年月,不用與任何人有任何程度的競爭。
當我們要用所學到的去賺取金錢,而且存在競爭的時候,則自然在求學階段也要重視成績了,而理想地,學校方面亦要令學生得到最大的增值。
除了製造精英外,私立及直資的可取處,是各方面的彈性都很大。一直香港都奉行填鴨式教育,學生決乏創意,甚至製造了很多高分低能。由於直資及私校的彈性較大,從而可以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來進行,令學生更能發揮所長。
可惜在這些新模式的學校當中,也有些處於初辦階段,還未能找到一套真正可行的模式,學生變成了實驗品。有多間都開校幾年便轉換了幾次校長,也有很多老師不適應新模式而轉校,而行政混亂的也屢見不鮮。更不幸的是出現了一所因為財政混亂,後來更被接管的學校。
所以要選擇私立或直資的,也要用上更多的功夫去詳細研究該校。也由於要參加面試,以及讓人看到一個「可觀」的個人檔案,家長的「努力」也斷不會少。
直資及私立學校的出現,某程度上的確會造成精英學校或貴族學校。
事實上人始終是有分別的,再加上現行以年齡來計算入學的制度下,一個年初出生的小朋友,真的會跟同年年尾出生的小朋友完全沒有分別嗎?任何一個家長,從自己小朋友的成長中,都很清楚在一年內所有的進步是如何大。將一個年初出生的與一個年尾出生的兒童放在一起學習,自然會有差異。
又換一個方向來思考,社會的確需要精英,有這類學校來培訓精英,也是有必要的。
當然未能考入這類學校的,並非一定是成績不好,也可能是與學校的收生取向有關。而且家長亦會因為不同原因而未去申請這類學校的,當中亦有不少優良的學生。
事實上不同兒童的能力及性格亦有不同,學校將相近的兒童分別出來,然後因材施教,不是更有效率嗎?將不同能力的小朋友放在一起,然後因材施教,自己覺得只是在烏托邦才可以實行的。相信這個烏托邦是資源無限的,學與不學也沒有分別,而且最好還有個先決條件,就是在一生的年月,不用與任何人有任何程度的競爭。
當我們要用所學到的去賺取金錢,而且存在競爭的時候,則自然在求學階段也要重視成績了,而理想地,學校方面亦要令學生得到最大的增值。
除了製造精英外,私立及直資的可取處,是各方面的彈性都很大。一直香港都奉行填鴨式教育,學生決乏創意,甚至製造了很多高分低能。由於直資及私校的彈性較大,從而可以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來進行,令學生更能發揮所長。
可惜在這些新模式的學校當中,也有些處於初辦階段,還未能找到一套真正可行的模式,學生變成了實驗品。有多間都開校幾年便轉換了幾次校長,也有很多老師不適應新模式而轉校,而行政混亂的也屢見不鮮。更不幸的是出現了一所因為財政混亂,後來更被接管的學校。
所以要選擇私立或直資的,也要用上更多的功夫去詳細研究該校。也由於要參加面試,以及讓人看到一個「可觀」的個人檔案,家長的「努力」也斷不會少。
小一選校(九)— 入學機制
2009年6月6日是小一統一派位公佈結果的日子,每年也不例如,有人快樂有人愁!今年因為出生率較低,所以家長的選擇也特別進取。可是今年也是第一年實行小班教學,連叩門位也設上限,熱門學校的學位也自然緊張起來,於是抽到心儀學校的機會也自然少了。
經過了這一年來,對於教局現行的派位機制,有很深的體會,亦有更多的感受。
以家長來說,小學分了直資、私立和官津三種不同的入學申請方法。直資及私校,可以讓學生自行申請,家長有權不分地區或關係而替子女報讀。然而當直資學校取錄又註冊了,就會即時失去參加官津校入讀申請的資格,但私校則各自有自己的處理方法。
而官津校則分三輪的入學申請。
第一輪的派位,以與學校的關係來計分,有關係的,就有更高的入學機會。
而第二輪乃俗稱「大抽獎」的統一派位,除了家長選校次序外,最大部分都取決於運氣。在第一輪沒有被分配到任何學校,又或者分配了也不去註冊的,都可以參加。然而在第二部分的選校當中,只能選擇同區的學校。
第三輪就是「叩門」了,任何人也可以向心儀的學校叩門,當然學校想不想處理這班叩門者,則作別論。
一年以來,自己的心態已轉變到頗認同現行的機制。首先是分了直資及私校出來,直資及私校有自己的教學理念、方法、語言等,非常有彈性,可以讓有共同理念的家長選擇。就算要交學費,只要家長覺得物有所值,就自然願意放棄學費全免的官津學校。而且學校有收生自主權,收到的學生都屬同類或同能力,對於教學,會有一定的方便。
至於註冊了直資及部分私校就不可以參加官津的小一入學,也並非全盤否定他們的入學申請,於第三輪「叩門」時,還是可以申請的。
至於官津校的入學機制方面,第一輪要講關係,的確會是很多與名校有關的家長所擁有的心願。自己讀過的學校,如果滿意的話,自然也希望子女能夠入讀。同宗教也當然更理想了。然而在完全沒有與任何學校有關,又甚至自己的母校已經關閉了的,當然反對這個制度了。
到了第二輪,幾乎全靠運氣,抽到心儀學校的,當然認為制度公平,而抽不到的,也自然會抱怨。
其實任何機制的利弊,大家都可以想出一大籮,總會有人歡喜有人愁,怎樣改也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,這個情況不會只是出現在升小一的機制中。
以前也曾想過,如果所有學校都要自己去考,完全憑實力,不是更好嗎?又曾經試想過,如果所有學校都以單一的「大抽獎」來分配學位,不是就非常公平了嗎?相信只要客觀地去慢慢分析,所有人都會明白沒有完美的辦法,只可尋求可以滿足較多人的一種。
自己就越來越相信,小朋友真的分了很多類,在現行的機制中,似乎可以為較多的小朋友配對到合適的學校。
經過了這一年來,對於教局現行的派位機制,有很深的體會,亦有更多的感受。
以家長來說,小學分了直資、私立和官津三種不同的入學申請方法。直資及私校,可以讓學生自行申請,家長有權不分地區或關係而替子女報讀。然而當直資學校取錄又註冊了,就會即時失去參加官津校入讀申請的資格,但私校則各自有自己的處理方法。
而官津校則分三輪的入學申請。
第一輪的派位,以與學校的關係來計分,有關係的,就有更高的入學機會。
而第二輪乃俗稱「大抽獎」的統一派位,除了家長選校次序外,最大部分都取決於運氣。在第一輪沒有被分配到任何學校,又或者分配了也不去註冊的,都可以參加。然而在第二部分的選校當中,只能選擇同區的學校。
第三輪就是「叩門」了,任何人也可以向心儀的學校叩門,當然學校想不想處理這班叩門者,則作別論。
一年以來,自己的心態已轉變到頗認同現行的機制。首先是分了直資及私校出來,直資及私校有自己的教學理念、方法、語言等,非常有彈性,可以讓有共同理念的家長選擇。就算要交學費,只要家長覺得物有所值,就自然願意放棄學費全免的官津學校。而且學校有收生自主權,收到的學生都屬同類或同能力,對於教學,會有一定的方便。
至於註冊了直資及部分私校就不可以參加官津的小一入學,也並非全盤否定他們的入學申請,於第三輪「叩門」時,還是可以申請的。
至於官津校的入學機制方面,第一輪要講關係,的確會是很多與名校有關的家長所擁有的心願。自己讀過的學校,如果滿意的話,自然也希望子女能夠入讀。同宗教也當然更理想了。然而在完全沒有與任何學校有關,又甚至自己的母校已經關閉了的,當然反對這個制度了。
到了第二輪,幾乎全靠運氣,抽到心儀學校的,當然認為制度公平,而抽不到的,也自然會抱怨。
其實任何機制的利弊,大家都可以想出一大籮,總會有人歡喜有人愁,怎樣改也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,這個情況不會只是出現在升小一的機制中。
以前也曾想過,如果所有學校都要自己去考,完全憑實力,不是更好嗎?又曾經試想過,如果所有學校都以單一的「大抽獎」來分配學位,不是就非常公平了嗎?相信只要客觀地去慢慢分析,所有人都會明白沒有完美的辦法,只可尋求可以滿足較多人的一種。
自己就越來越相信,小朋友真的分了很多類,在現行的機制中,似乎可以為較多的小朋友配對到合適的學校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