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

保育・重建

之前談到在北京見到古代或近代遺跡的保育及感想,自不然想起香港的文物或文化的保育工作。首先聲明,我不是反對保育的工作,只是在這方面有些很個人的感想吧!

最近政府但凡有任何遷拆或重建的計劃或行動,往往遭到強烈反對及回響。似乎這種情況乃始於喜帖街(利東街)的重建項目。然後就是天星碼頭、景賢里等。

自己都可以說是利東街重建項目的受影響居民。自出生後,直到結婚前,我都住在這裏的一個唐樓單位,其中只搬離開過約兩年的時間。然而到遷拆時,父母仍住在該單位內。在正式收購前大約五、六年,已傳出會有收購的消息,更曾經有當時稱為土發局的人來進行登記,叫做凍結戶口。當時熟悉的人當中,全都很雀躍,大家都很希望早日可以得賠償,然後就可以搬進一間較新的單位。

雖然都等了很多年,土發局亦變為市建局,但終於都成事了。收購價的確沒有如重建局的人所說的,可以購買同區七年樓齡同樣面積的單位。這個其實亦與以前樓宇的高實用率有關。就以我住過的單位為例,屋契上只寫出實用面積。該單位只有260平方尺,但全盛時期可以間有三房,每間房都緊夠一張床加一條走廊,而廳中間雖小,但也足夠我小時候在廳中間騎三輪車轉一個圈。出來做事之後,地產市場漸見活躍,見到同座樓的其他單位在放售時,聲稱有三百多平方尺。怎知後來變本加厲,同樣單位已變成四百多平方尺。然而,我亦曾到同區的較新樓宇參觀過,要有這樣的實用面積的單位,的確建築面積要起碼有四百多尺以上,可見同座的業主所言,也非虛張聲勢。

最後,爸媽在同區挑了一個十多年樓齡,有四百多平方尺的單位。他們十分高興地搬進此單位,因為除了較新較光猛之外,亦設有升降機,對於老人家來說,真的方便很多。而且以前的單位太舊,問題百出。例如經常有整塊的混凝土從天花脫落,水管電線的維修也不容忽視,保安問題也令一眾老人家擔心。他們的鄰居也多在附近找到合適的單位,而彼此亦因為搬得不遠,仍然常有來往。

當然,我亦相信並非所有人喜歡單位被收購,區內不同人會有很多不同的情況,例如店舖方面,舊舖的租金較便宜等。但在街坊當中,雖然最初不少人都擔心不知搬到那裏好,但的確聽到的意見中,差不多全是滿意被收購的。至於一直都激烈反抗的人,其實在未有人提出收購前,都已是區內「知名人士」,實在不足掛齒。

至於區外人的意見,多是認為喜帖街乃一條有特色的街道。但我相信到訪這條街的,一般只有籌備婚禮的人吧!試問一個住在區外的人,由出生到現在,除去駕車經過的次數,他曾經幾多次到訪喜帖街呢?大家又知不知這條街經常滿佈狗的糞便呢?又知否入夜後在街上走會隨時擔心人身安全呢?又知否泊滿車輛的街上過路有多危險呢?當然這些都是管理上的問題,但想說的是,大家對這條街的理解有多少呢?亦或只是因為重建,才令人一窩蜂地去賦予她的價值呢?(恐怕這樣的言論,如果放在網上的討論區中,會給人狂「插」幾千刀了!)

可能大家看了以上的,會覺得我很反對保育。其實我覺得有歷史價值的事物很值得保留,但以集體回憶這類理由來反對重建的話,真的不敢苟同。集體回憶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。例如我在灣仔長大,我會懷念兒時去「波地」(修頓球場)的片段,但我無法回憶旺角球場,因為我都未曾到過那裏。而且現在的修頓球場,又跟多年前的修頓球場不一樣了。那麼所謂集體回憶,也只不過發生在與我有一同經歷的人身上罷了。
此外,可能不是個個同意,但自己總覺得,回憶就是應該要去回憶的,例如見到修頓球場這個名字,我會回憶兒時的模樣,勾起那時所玩過、有一層樓那麼高的滑梯;會想起間中會不知原因而熄了燈時的刺激;又會湧出玩伴的笑臉。如果修頓球場仍跟以前的同一模樣,可以供我回憶的東西便少了一大截了!總覺在回憶中去追溯過去,比強把硬件留在一個不合時宜的位置,來得更浪漫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