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

北京旅行雜談(二)

北京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是文化之都,可惜今次真的沒有機會暢遊此地呢!
以前看過一本小說,背景是民初的北京,主角就住在什剎海,附近有鐘樓,有熱鬧的小販區,還有很多很多……雖然小說是在描述當年新舊的交替,更因繁華不復而概嘆。但是自己的腦海裏卻經常都將北京的其中一個印象,停留在那熱鬧,但古舊的市街中。

這次到了北京,除了在酒店附近之外,還到過天安門廣場東面的南池子大街。當時為著去故宮而走了一段路,街上兩旁有很多為遊客而設的畫室。心裏想著,香港的遊客區也有賣畫的,但在香港人的心中,有幾多是真的對畫有興趣呢?實在也很想知道,在這個文化之都,情況是否會比香港好得多呢?

故宮的確「故」了,顏色也退去不少,地上的小磚更破爛不堪。不過有電影電視劇的情節來提醒,倒也還想像得出當年皇帝高高在上的景況。但是卻料不到皇后的寢室怎可如此凋零,莫非當中的陳設真係全到了外國?
故宮內真的沒有太多東西可看,更可能是遊覽的時候也不早,只覺大大的地方,但內裏多是黑暗的宮殿,彷彿在見證著一個已衰亡的朝代!

除故宮之外,亦去了長城。遊畢二地後,感受最深的,是故宮大部分地方都未加以維修。現在太和廟正封閉來重修,不知完成後的模樣。但長城的八達嶺一段,卻曾經過修補,而且附近的建築物都為著要襯托長城,全都用上彷長城的樣子而建。在北京亦見到不少地方用彷古的形式,不過感覺卻總有點怪怪的。心中總有個問題,究竟我要看古代的東西,是要看當時的建築技術,加上當時的油漆技術及手工等嗎?如果油漆是新的,甚至磚頭都是新的,那麼當中的價值是否仍然存在呢?而且眾多的仿製品,孰真孰假,有時真分不清楚。然而如果不復修,卻又無法維持其完整。感覺上寧願看到殘缺的城牆,比用水泥填過,塗上新油漆的長城更有意思。那麼所謂的保育工作,究竟做到那裏才不失原貌呢?是否所有古物都真的要用任何方法,試圖令她永遠存在世上呢?在腦海中殘留,又或者從圖片來追溯的印象,雖然未能親眼目睹該物,但是否也有其一定的意義呢?

有時相信,光陰流逝,很多事物都在變遷,一個城市亦在不停地改變其面貌。以前科技較落後,古物無法保存。但現在卻輕易地可用新科技來維持一樣物件、以至建築物的原貌,然而如果刻意將某一大部份事物停留在某一個朝代裏,又是否恰當,或可行呢?可否想過如將長城一帶維持在秦朝,故宮一帶維持在清朝,恐怕還要將朝陽區維持在200x年,那麼我們還可以有幾多區域呢?兩個區域之間又如何自然地連結呢?實在百思不得其解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