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灣仔憶舊(二)

談到吃的方面,最有記憶的,要算春園街垃圾站旁,擺在街中間的炒蜆及炒螺。雖然頗辣,但味道一流,直到現在也未試過更好味的炒蜆。那時父親買一包田螺回家,我們用牙籤慢慢地把肉挑出來吃,一邊還要放一杯水,準備太辣的時候用來灌。
垃圾站在交加街的一邊,最著名的是「車仔麵」檔。這裏的魚蛋非常有水準,辣味也適中,印象中酸齋也很好味,可惜一直都沒有太多機會吃到。在腦海中這檔的味道,跟現在衛蘭軒旁的「車仔麵」很接近。

「車仔麵」檔再向交加街方向走,還有一檔賣涼果的,酸木瓜應該是小時候比較多吃的一種零食。涼果檔旁的白糖糕檔就維持得更久了,當然並非只賣白糖糕,還有芝麻卷、千層糕等。最近仍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白糖糕,但芝麻卷已消失在酒樓的甜品內,千層糕更加好像是絕跡了。想起小時將千層糕逐層撕開來吃,簡直是一大享受,又好味,又好玩!

現在春園街的「金鳳」,相信很多人都到過,但以前它是在太原街的,而非在春園街。現在的「金鳳」對面,很久以前也有間茶餐廳,叫「利記」。當年父親就很愛喝這裏的奶茶,我則愛上了西多士,可能是因為不會常吃而覺得特別美味吧!
至於街上吃喝的店舖,還有一間製餅工場,是在「蛇王善」的位置。經常關閉的門窗,讓人看不到葫蘆入面賣甚麼藥,但每年中秋節前,總會見到很多製月餅的工具搬來搬去。與製餅工場為鄰的,是一間涼茶舖,就是有黑白電視,有幾張小櫈供小朋友坐的那種。當時太年幼啦,差不多完全沒有記憶。而且該座樓拆了後,就變成後來的「蛇王善」。
現存的「楊春雷」,也有很多年歷史,但已是新式的涼茶舖。在中學時代經常覺得「熱氣」,所以也很喜歡光顧。

回說「龍門酒樓」,當年它的對面,有另一間叫「龍團酒樓」,位置正好在今日的「譚魚頭」。附近的太源街口,又有一間「雙喜樓」。「雙喜樓」似乎是最舊的了,要上一層樓梯才到,很少光顧,感覺比較髒。隔鄰也有一間裝修有截然不同的「雙喜樓」,可能是同一老闆的,但感覺比較乾淨,可惜很細小,也不是一盎兩件的地方,而是雲吞麵的麵舖吧?很少去,所以印象極模糊。
三間茶樓當中,本來去得最多的,是「龍團酒樓」,當年有一段時間,外公每早也帶我去光顧。他喜歡在門口買一份報紙,也不知是甚麼名字了,但記得在離開茶樓時,他總會補幾毛錢去換一份「工商日報」回家。
「龍門酒樓」反而是比較大時才去得多的,一般我們會直上三樓,因為比較整潔,後來裝修次數比較多的一層也是三樓。還記得由二樓轉上三樓的轉角位,有一幅很大很大的古銅色雕塑,密密麻麻的人物,當年完全不知上面刻有甚麼,可能就是最近聽到的桃園三結義雕刻了。
雖然不常去閣樓,但那裏又有另一番風味。由於樓底很矮,所以感覺特別,彷彿在鑽進山洞般。但聽說這裏幾乎全是熟客,所以最好還是上三樓。
侍應當中,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臉上有淡淡胎記的叔叔。想不到在最近的報紙中,竟然還見到他的照片。歲月催人,當年的叔叔已變成一位老伯,但仍然不減他當年給我敬業樂業的印象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