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

學校成績表

一見到題目,相信大家都以為我說的是學生在校內收到學校發的成績表了。不過我想說的,卻是各學校的學生在會考的成績,以致無形中成為了各學校的表現的評估。

今年不少報章都將15名十優狀元的資料表列出來,當然為各家長及有關人士添了方便。始終傳統名校仍是表現最出眾的,九龍區兩間平時拼得你死我活的男校囊括了九龍區6個十優,港島區的名單中,亦盡是傳統名校。而新界區的學校比較新,但亦是地區名校的天下。
今年比較特別的,是相對來說女性十優生比較少,只得5位,所以亦未見一直都出產十優的女校在名單上。

今年傳媒的焦點,仍然在資優生身上。最不明所以的是某學校在放榜前已有13歲的學生及其校長被傳媒追訪,並相信會取得3至4個優,可惜事與願違,最終只得兩個優。我相信那校長及該小朋友都不會好受。
由去年開始,傳媒報導十優生時,除了報導「奪獎」的學校,更在學生的年齡上作出比較,當然原因亦與津校也可以讓學生跳級有關啦。相信最後的結果,就是學校會盡可能發掘及爭奪資優學生,以增加學校的知名度。對資優生的好處,當然是可以有更多機會被發掘才能,得以發揮所長啦。但對於一般學生來說,資源又會否被分薄呢?例如一間普通的學校,發現了一個資優生,為了讓他願意留下,以及栽培他,學校當然要用盡資源及方法了。去年14歲的女孩就讀的學校,特別為她成立一個老師小組,為她提供與別不同的課程。假若該校無法同時照顧到其他同學的需要的話,其他同學就會變成犧牲者了。
但話說點來,以社會的角度來看,這種做法的確是發掘造就了一個人才的。

除了事先張揚,但最終雷聲大、雨點少的學校外,我亦為另一個校長有點難受。他的兒子在一間傳統名校就讀,最終得了十優。現在他當然非常高興啦,但假如有人問他,為何不讓兒子在自己學校就讀,那麼他可以怎樣回答呢?我覺得無形中他在為自己學校作負面宣傳吧!

相信在這個時間,每論學校方面或家長,總會看著成績表來決定此後的計劃。可是成績及收生情況,往往又會做成一個循環,如果收不到成績優異的學生,將來會考的成績也不會輕易變得好,要成為一間高增值的學校殊不容易呢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