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閱報見到一間美資咖啡店的新聞,該咖啡店在16年前上市至今,首次錄得670萬美元的赤字。不少分析家都有不同的意見,包括美國經濟衰退、集團過分膨漲等原因。
自從重返中環工作之後不久,寫字樓商場便有這間美資咖啡店長駐了。本來大廈在未翻新之前,在樓梯角有一間小型咖啡店,當時的上司便是該店的忠實客戶。據說該小店的咖啡非常香濃,所以顧客眾多,但自己卻從來都不知道它的名字。
直到大業主進行了翻新計劃,小咖啡店消失了,取而代之是這間知名的咖啡店。上司們亦趨之若鶩,每日一杯,彷彿在咖啡裏想像自己過著美國式的生活。不過後來的上司們就開始嫌這些咖啡昂貴,慢慢便有人想出在公司內添置小型咖啡機了。最初也試過仍然買美資咖啡店的咖啡豆來沖,不過很快地,上司們覺得其他牌子的咖啡豆也一樣美味,從此,我們跟這間咖啡店再也扯不上關係了,對上一次買這裏的咖啡,恐怕也有4年吧?!
雖然我們公司的人不再購買,但始終仍有很多人每日一杯,甚至多杯來捧場的。
自己就覺得該集團錄得赤字的原因,主要是過度膨漲,而對手亦越開越多,賺得的利潤當然越來越少了。幾年前已經因為它幾乎進駐每一個商場、每一條街道而吃驚。之後有不同名字的咖啡店加入戰場,連小朋友最喜愛的漢堡飽店也不甘示弱,於是到場都是咖啡店。我相信這情況在外國也差不多吧,不過自己就實在想不透,真的有那麼多人用一個飯盒的價錢來喝這杯咖啡嗎?可能是我不懂,也不熱愛咖啡,更不是專業人士,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吧!
除了價錢之外,消費始終離不開潮流。趕潮流時,多貴的東西也有人搶著買。大家一定記得那環保袋潮流吧?60多元一個的袋,曾以千元成交呢!最近iPhone、書展、動漫展、奧運銀紙、奧運入場劵,不也是排隊通宵輪候的對象嗎?再早幾年前的葡撻、日本拉麵等,亦曾掀起一片熱潮,但熱潮一過,大部分的專門店都轉型了。咖啡有一個好處,就是會上癮,所以熱潮比較長。而且不少專業人士,都以一杯在手,令自我形象感覺良好,據說還可以減壓呢。
不過咖啡始終並非必需品,若經濟下滑,而咖啡店濫開之後,出現虧損也自然不過了!
很想知道咖啡店之後,在餐飲方面,又會輪到甚麼會「開通街」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