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

音樂(一)

一提起音樂,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!

今早在香港鐵路的車站內,又是不停地播放著聖誕節那首音樂。雖然已聽了恐怕有一個月了,但一直都沒有太留心。第一次留意到轉了音樂時,位處的站音響太大,聲音頗「拆」。之後再聽已經沒有怎樣留意,雖然很有氣氛,但不太悅耳,總覺得似乎是電子音樂。昨天心情不大好,經過車站時,覺得這段音樂特別差勁。可是今早再經車站時,又忽然覺得音樂很「醒神」。音樂就是這樣有趣的東西,會隨著心情而改變對它的觀感,但有些音樂亦有能力改變人的心情!

還記得開始學習音樂時,其中一科的老師便問了一個問題:「怎樣分別嘈音和音樂?」。這話題的確很有趣,專家也很難解釋,而且對一些人來說是音樂的,對其他人來說,卻又是嘈音。怎樣的音樂才悅耳?又引起一番爭論,有人認為大家聽慣了調性音樂,所以才會覺得調性音樂悅耳,如果聽多了無調性音樂,一樣會覺得悅耳。可是亦有人研究出調性音樂的音頻最切合人類的聽覺,所以覺得悅耳。
這樣亦帶出了另一些學問,就是音樂不單單是平日我們聽幾首歌曲那麼簡單,原來與物理、生物、整個大自然各樣事物,都息息相關。當年一開始讀音樂時,就彷似曾經去過的馬來西亞西部施巴丹潛水勝地一樣,那裏深不見底,用潛望鏡向海的深處望去,藍得很誘人,更有各種海洋生物隱約可見,卻又是無底的,令人望而生畏。讀了六年音樂,雖然已經學到比一般人多的音樂知識,但接觸到的,都仍然只是某幾個淺水的潛水區,總還很想到更多潛水勝地探索,可是音樂似乎真的如海洋一樣,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領域。
用了很多形容詞,但實際有甚麼吸引呢?試舉一些例子吧!絕對音準是先天,還是可以靠後天的呢?據說記錄中,最懂得用耳朵來分辨音高的人,可以將一個半音的距離內的十二分之一也分到出來。但事實上也有人可以因為熟記音高,而將音的名字輕易說出。這個爭論直到最近還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中。
又例如:最動聽的演奏,會是音高和節拍完全準確的演出嗎?事實卻又發現,最知名、最令人覺得動聽的演出,通常都不會是音高及音準完全正確的,那麼為何我們會更喜愛這些演出呢?
越學越多疑問,有些透過學習音樂理論、樂曲分析等科目,才勉強可以理出一點兒頭緒。然而沒有結論的仍很多,因為多是跨科目的研究。區區六年的學習,又怎能理解爭論研究了幾百年的課題呢?

經常覺得,音樂是上天做出來一樣令人可以著迷的玩意,跟海洋、恐龍一樣,讓人類可以樂在其中。但亦深覺人類真的太渺小了,其實在任何領域,人類都只懂得皮毛,又怎能認為可以勝天,經常與天比高呢?!

沒有留言: